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职能 > 机构环境
机构环境
jigouhuanjing

砥砺七十载 大美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作者: 网站管理员 来源: 未知 发布日期:2019-09-27 15:51:02

七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控制目标、控制对象、管理模式等发生了重大转变,推动了大气环境质量的加快改善。

1973年,《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颁布;1982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1995年,国务院批复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一个个行动,一项项目标,不断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向前迈进。

本世纪以来,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复合型特征日渐凸显。于是我们看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接续发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不断深化升级,成效逐渐显现。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79.3%。2019年8月,北京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20+”。

——土壤污染防治有序开展

土壤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首要基础。相比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步伐也明显加快,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治土先摸底。七十年来,我国已开展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多次相关调查。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十条》,这是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首个纲领性文件。之后,又陆续出台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管理办法(试行)》《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

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让土壤污染治理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在标准建设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由《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等组成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标准框架。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标准的制定,反映了中国对土壤环境变化规律以及土壤污染风险的高度重视,预示着土壤污染防治将进入兼顾保障土壤质量和控制环境风险的新阶段。

——自然生态保护不断加强

截至2018年,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1.18万处。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以上,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七十年来,我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类、从保护地到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的巨大变化。

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到1994年发布实施第一部自然保护区专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从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到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持续开展……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维护人民生态福祉。一个机制更加健全、监管更加有力、保护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新格局正在形成。

回首往昔,成就何其辉煌;

展望未来,征程何其壮丽。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必然会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坚实 ,越走越宽广。中国的未来,不仅有高质量的发展,更有美好的生态环境。一幅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全面铺开;一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的绿色变革,已经踏上征程。

来源:中国环境报

二维码
微信

微信号:18361675118

QQ
电话
18361675118
邮件
jsdtmb@163.com
顶部